睡越少成績越差!睡眠不足是孩子大腦的隱形殺手
發佈日期:2020-09-03
睡越少成績越差!睡眠不足是孩子大腦的隱形殺手
//
每次提到孩子睡眠的重要,大家總是問我孩子應該要睡多久,似乎睡滿多少小時,才是爸媽的重點。
這些觀念,可能跟過去的研究有關,例如2007年,加拿大的長期研究發現,3.5歲以下的孩子每晚至少應睡滿10小時,對幼兒的整體發展較好。而更多的研究證實,睡太少或睡眠品質不佳,會造成孩子的情緒失控、注意力下降、攻擊行為、過動傾向、焦慮不安、學習低落、記憶力喪失和免疫力下降有關。
研究證實:兒童睡眠不足,會造成大腦功能、生理和心理等影響
以色列研究兒童睡眠的知名學者Dr. Avi Sadeh,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只有少睡一小時,連續三天後,做神經生物功能測試,六年級也會降為只有四年級的程度,也就是說,睡眠不足會降低認知的成熟與發展。
兒童的大腦會一直發展到21歲,所以孩童睡眠不足對大腦的影響絕對比成人來的顯著。
孩子沒睡好,會影響學業表現
台灣睡眠醫學調查,成績排名前三的孩子,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,要比後三位多1小時。
台灣睡眠醫學「睡眠與學業成就表現」調查結果顯示,夜間睡眠總時數低於7小時,就會有明顯的經常上課遲到(63.5%)和上課打瞌睡(75.5%)的問題出現,且學業成績表現較差;夜間睡眠總時數高於7小時以上的學生,學業成績表現屬於班上前1/3(55.4%)。
台南女中結合成大,開了一門「睡覺課」,經過長時間的研究,發現提升睡眠品質並快速地進入「深層睡眠」時,就算只是休息10分鐘,也能有效改善學習專注力,學生數學的平均成績還提升了5分!
已經有非常多研究發現,睡眠不足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,導致孩子記憶力衰退、注意力不集中,閱讀和反應能力也跟著迅速下降,從而影響孩子的聽課效率和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也降低。
做好四件事,有效解決孩子的睡眠問題
一般來說,大部分兒童非病理性造成的睡眠問題,是可以透過爸媽的教養,輕鬆解決。
1.睡眠氣氛營造
孩子的睡眠規律很容易跟著大人走,家中的成人如果是夜貓子,全家不能到了晚上十點後就關燈就寢上床,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不好的壞習慣。建議家長,替孩子營造安靜溫馨的睡覺環境。
例如,到了睡覺時間,可以把燈光調暗,也不要聊天,如果需要的話,陪伴孩子一起入睡。若家長還沒有困意,可以在照顧孩子睡著後,再起身做自己的事,但是不要打擾到已經入睡的孩子。
2.睡前避免大腦興奮
一些盪高盪低,追趕跑跳碰的遊戲,在兒童感覺統合裡是屬於耳朵內在前庭平衡覺的活動,有時候過量,或進行的時間不對,反而讓夜間的大腦更加警醒,所以睡覺前的活動,學齡前孩子的爸媽必須慎選。此外,晚上七點之後,要避免接觸3C,它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,讓孩子不易入睡。家長可以建立固定的睡前模式,比如給孩子講睡前故事,聽聽舒緩的音樂…等,讓孩子知道安靜下來以後就該睡覺了。
3.注意飲食
油炸食物、甜食、含糖飲料、高蛋白(如晚上吃過多肉類),都會讓孩子較不易入睡,因此攝取時還是要注意時間和量。
4.充足活動量
很多孩子的身體活動量比較大,尤其是孩子過了兩歲後,運動跟協調能力大增,身體的精力好像用不完一樣,我經常建議這群孩子的家長,每週至少進行三次以上的大動作遊戲時間,讓孩子有機會消耗體力、訓練耐力。藉由一些感官運動除了能讓孩子的大腦整合,增加專注記憶及認知學習外,更能讓這群活動量比較大的孩子輕鬆一覺到天亮。
要督促孩子早睡,首先家長要自己先調整好作息,我評估過一些孩子,就有1/3是超過11點才睡的,發現這些孩子的父母沒有一個是早睡的。當孩子看見大人還在看電視、玩手機,那麼他們也想玩,不知不覺就養成了晚睡的習慣。所以到了睡覺的點,大人要馬上關掉電子產品,等孩子睡了,再利用時間做自己的事。